现状:中国制造优势依然停在价格上,面临“大而不强”的瓶颈
论坛上,国务院参事张纲给出了一个制造强国战略的研究报告,该报告是从2013年开始由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、质检总局联合制作,列出了制造强国四项一级指标:规模发展、质量效果、结构优化、持续发展,在四项指标里面,美国鹤立鸡群。德国和日本尾随其后,位列制造业第二阵营,而中国和其他国家还在第三阵营,并且与第一、第二阵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。“以2013年为例,中国商品有近80%是以价格优势来赢得竞争的,而德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,质量优势赢得竞争的比例高达56%,甚至是65%。”张纲表示,目前的中国制造的优势依然还在价格上。
去年,《中国制造2025》上升为国家战略,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参与起草的《关于制订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建议》推动了《中国制造2025》的出台。在他看来,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主要问题之一,是缺少核心的关键共性技术。柳百成院士认为,所谓关键共性技术可以用“四基”来概括: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基础原材料、关键基础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,先进基础工艺缺乏广泛应用,基础技术支持没有保障。“工程院制作的战略研究报告就认为,这‘四基’是制约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症结所在,制约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全球竞争力的瓶颈所在。”柳百成说。